狗狗開始迷路、個性轉變,還以為只是老了?小心,可能是狗狗失智症!
Share

當家中年長毛孩開始出現異常行為:在熟悉的家裡亂走、撞牆、個性改變、甚至忘記如廁的地點……
你可能以為牠只是年紀大了,但事實上,牠可能正面臨一種逐漸退化的神經疾病──狗狗失智症(Cognitive Dysfunction Syndrome, CDS)。
Table of content
狗狗老化 ≠ 狗狗失智:了解真正的差異
狗狗失智症是一種常見於七歲以上老年犬的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,類似人類的阿茲海默症。它會影響狗狗的記憶力、學習能力、方向感與日常行為。
根據研究資料:
- 約 14%~35% 的高齡狗狗會罹患失智症
- 年齡超過 15歲 的狗狗中,罹患率高達 68%
- 柴犬等特定品種發病率更高
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,而是一種需要被正視與照護的神經疾病。
狗狗失智症的五大早期警訊
若能提早辨識這些警訊,就有機會透過醫療與照護延緩退化進程:
1. 記憶與認知功能退化
狗狗可能會忘記曾經學過的技能,無法辨識熟悉的人或地方,學習新事物也變得困難。
2. 方向感喪失
在熟悉的家中不斷踱步、轉圈,甚至會撞到傢俱或牆壁。外出後無法順利找到回家的路。
3. 個性與情緒改變
原本溫馴的狗狗可能變得焦躁、容易激動,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或退縮現象。
4. 日夜作息顛倒
白天嗜睡,晚上變得活躍、焦躁,可能頻繁吠叫或走動,影響家庭作息。
5. 排泄行為異常
失去如廁習慣,開始隨地大小便或無法控制排泄,與年幼時的行為明顯不同。
小心混淆:這些疾病也可能導致類似症狀
狗狗出現上述症狀,不一定就是失智症。以下是幾種常與失智混淆的疾病:
疾病名稱 | 常見症狀 | 與失智症差異 |
---|---|---|
白內障/視覺退化 | 撞牆、行走不穩 | 為視覺感官問題,不涉及大腦認知退化 |
腦瘤或腦炎 | 個性改變、癲癇、神經症狀 | 症狀進展較快,常有其他神經學異常 |
心臟病 | 活動力低、喘息、昏厥 | 為循環系統疾病,非認知障礙 |
糖尿病 | 飲水量增加、頻繁排尿、精神不佳 | 為代謝疾病,影響行為但與大腦功能無直接關聯 |
如發現異常,應先由獸醫師進行全面檢查,排除其他生理疾病後再評估是否為認知障礙。
狗狗失智症的臨床診斷流程
確診狗狗是否罹患失智症,獸醫通常會採取以下多步驟的專業評估:
1. 行為量表評估
使用工具如 CADES(Canine Dementia Scale)或 DISHAA 行為評估表,客觀評估狗狗在認知、互動、活動等多面向的行為變化。
2. 理學與神經學檢查
透過身體與神經系統評估,排除其他影響行為的疾病,例如中樞神經受損、痛覺異常或腫瘤。
3. 進階影像與實驗室檢查
必要時安排 MRI 或腦脊髓液檢查,確認是否存在神經退化或腦部結構異常。
獸醫會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別化治療與照護計畫,協助狗狗延遲病程、維持生活品質。
狗狗失智可以預防或延緩嗎?
雖然失智症無法完全痊癒,但透過正確治療與日常照護,可顯著改善狗狗的行為與生活狀態。
1. 提供腦部刺激
教導新技巧、益智玩具、藏食遊戲、嗅聞訓練,這些都能活化狗狗大腦。
2. 規律運動與散步
每天適度活動不只能強化體力,還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。
3. 均衡營養補充
補充 Omega-3 脂肪酸(如魚油)、維生素 E、C、B 群及抗氧化劑,幫助神經健康與延緩退化。
4. 豐富社交互動
與家人或其他寵物接觸,能減少孤獨感與焦慮,有助維持精神活力。
5. 穩定居家環境
避免改變家中擺設,給狗狗一個熟悉、安全的空間,可使用防滑墊與安全護欄。
6. 定期健康檢查
定期帶狗狗做健康檢查,能早期發現潛在疾病並即時處理,減少惡化風險。
居家照護建議:打造安全、穩定的生活環境
以下做法可協助狗狗在熟悉的環境中更有安全感:
- 保持家中擺設一致,避免頻繁更動傢俱位置
- 墊上防滑墊、牆角加裝泡棉,預防跌倒或撞傷
- 提供固定的休息區與飲食區,讓狗狗容易找到
- 保持環境安靜、低刺激,避免額外壓力
這些細節雖小,卻能有效降低狗狗的不安與迷失感。
飼主心理支持:你是牠最可靠的依靠
照顧失智的毛孩可能會讓人感到疲憊與挫折。請記住:
- 狗狗並非故意做錯事情,而是受到疾病影響
- 主人的理解、耐心與穩定的陪伴,是狗狗最重要的支持
- 若壓力太大,也可以尋求行為諮詢師或獸醫師的建議
有時候,一句溫柔的話、一個撫摸的手勢、一個堅定的擁抱,就足以讓牠安心。
常見問答(FAQ)
Q1:狗狗失智症可以治好嗎?
目前無法完全治癒,但透過藥物與照護可大幅改善症狀並延緩惡化。
Q2:狗狗會因為失智症而痛苦嗎?
牠們多半不會有生理上的痛苦,但可能感到焦慮或不安,因此需要更多關懷與安撫。
Q3:飼主可以自行評估狗狗是否失智嗎?
可以透過線上評分表做初步評估,但仍需由獸醫進行診斷確認。